Research Database

The Hang Seng University of Hong Kong

ResearchDB has been obsoleted and kept read-only for reference. Please visit the link to view HSUHK publications.

 Back 


Author : 彭淑敏
Category : Book
Department :
Year / Month : 2013
ISBN : 9789866131226
Source : 台北中原大學宗教研究所、台灣基督教文藝出版社聯合出版

Abstract

    福州為福建之省會,且為該省的文教中心。清季歐美傳教士東來傳教辦學,以至於興辦高等教育,自成獨特的教育系統,為中國培訓新式人才,此即新教育之勃興。英、美差會於1910年在蘇格蘭召開世界宣教會議,提出在福建成立教會大學的計劃。1916年美國公理會 (American Board of Commissioners for Foreign Missions)、美以美會 (Methodist Episcopal Church)、英國聖公會 (Church Missionary Society) 和美國歸正會 (Reformed Church in America) 遂於福州聯合創辦福建協和大學,是為福州辦學規模最大的教會學校,對中國社會、教育、學術及文化各方面產生重大影響。近年學者關注中國教會大學的研究,惟對該校的瞭解,尚屬初步階段。故本論著即擬就此進行研究,以福建協和大學現存於中美的原始檔案,並配合口述歷史訪問和實地調查,進而就才、財兩方面入手,進行系統整理,以論述及計量方法,客觀和具體地反映該校的辦學特色與貢獻。

    本論著將從福建協和大學的師資和財務兩方面,探討中外教職員和中美財務關係對該校發展的影響,兩者均為現時中國教會大學的校史研究中,尚未被充分注意的要項,藉此突出人才與經費對大學發展的重要,為中國教會大學的歷史研究,提供新的視角。

    首先,本書將分期瞭解該校的中外師資之人力結構及其變化,並提供具體的數據統計資料,說明二十世紀二、三十年代收回教育權後,外籍與華人教職員的比例逆轉,教會大學從傳教士轉移至華人執掌的本土化歷程。

    其次,透過個案討論教育傳教士的生平行誼、行政與教學貢獻、研究及出版成就,兼論其宗教事工,為該校的草創時期奠下良好的根基,從而指出傳教士與華人學生,產生了「新」的異國師生關係,為中國教育史立下了前此未見的新例。

    福建協和大學成立的三十多年間,對於培訓近代福建菁英的貢獻尤為突出。本書將討論華人學生除了繼承傳教士出任校長、行政與教學職位外,在文、理、農方面的教學、研究與出版之成就。其中以福建文化研究最為突出,對促進中國及閩省的現代化發展,扮演重要角色。

    大學發展無財不行,財務管理對學校發展極為重要,尤值關注。本書以福建協和大學的常年經費作為研究對象,從整理超過二十年的財務年報,分析該校的收入與支出要項,藉此瞭解中外的撥款補助。進而重構財務管理架構與變遷,並討論基金管理與投資策略,藉以瞭解基督教在華發展高等教育,少為學者關注的財務問題。

    福建協和大學由差會合辦的小型學院,逐漸發展成為文、理、農三院十系的私立「省級」大學。傳教士和華人教職員在校政、教學和研究方面,編織了「傳承」與「開創」的關係,對促進二十世紀上半葉中國和福建的高等教育,貢獻甚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