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uthor : | 彭淑敏 |
---|---|
Category : | Book Chapter |
Department : | |
Year / Month : | 2013 |
ISBN : | 9789889974923 |
Source : | 黃文江、郭偉聯、劉義章主編 :《法流十道:近代中國基督教區域史研究》(香港建道神學院) |
Abstract
- 近代中國基督教高等教育的發展,始於十九世紀七十年代末,至二十世紀初發展迅速。清季歐美傳教士東來宣教辦學,以至於興辦高等教育,自成獨特的教育系統,為中國培訓新式人才,此即新教育之勃興。福建協和大學(Fukien Christian University,以下簡稱協大)成立於1916年,是一所由美國公理會(American Board of Commissioners for Foreign Missions)、美以美會(Methodist Episcopal Church)、英國聖公會(Church Missionary Society)和美國歸正會(Reformed Church in America)在福州聯合創辦的教會大學,1918年獲美國紐約州立大學(State University of New York)的辦學認可,發展成為中國十三所教會大學之一,也是福州辦學規模最大的教會學校。協大成立的三十多年間,畢業生1,300多人,對中國教育、學術、文化及社會產生重大影響,對於培訓近代福建菁英的貢獻尤為突出,故為教會大學不容忽視的課題。
二十世紀二、三十年代,中國民族主義日漸高漲,非基督教運動和收回教育權運動興起,國民政府要求完整的國家主權,所有外人開辦的學校必須向中國政府註冊立案,成為二十世紀上半葉中國基督教發展的主要趨勢。在此時勢下,協大因而改由國人自辦,校政交回國人管理,結束外人控制教育的現象,建立全國性的學校系統,對學校行政、制度組織、課程內容及辦學宗旨加以嚴格管制。因而校政、教學與研究出現從傳教士轉移至國人的本土化發展,不少協大畢業生相繼成為該校的「第一代繼承人」,該校畢業生林景潤(1898-1947)遂於1927年出任首任華人校長,他的領導才能尤值關注。
學者關注華人校長的個案研究,惟對林景潤的研究尚屬初步。黃新憲在〈基督教高等教育家林景潤的教育觀探略〉一文,論述林氏對於實踐大學教育的主要任務,包括培養高尚品德、具有博愛、犧牲和服務精神的人才,要求學生做到立志、堅信與致誠。郭霞透過〈林景潤校長時期福建協和大學人才培養模式個案研究〉,以闡述林氏的教育理念、培養人才的目標、制度、過程及評價為重點。本文以協大首任華人校長林景潤作為研究個案,從他的留美學歷與基督教背景入手,特別關注立案與註冊期間華人師資的增長,突出他在遷校與完成升格大學的領導才能。他適當地調整辦學目標,期間該校得以擴充學制和推動福建本土研究,並以他確立財務管理的貢獻最為重要。人事任聘和財務管理是高等教育兩項重要的辦學要素,藉此突出人才與經費對大學發展的重要,有助瞭解教會大學與近代中國教育轉型的特色,為中國教會大學的歷史研究提供新的研究視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