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uthor : | 彭淑敏 |
---|---|
Category : | Book Chapter |
Department : | |
Year / Month : | 2012 |
ISBN : | 9787510812576 |
Source : | 中國社會科學院台灣史研究中心主編:《台灣光復六十五周年暨抗戰史實學術研討會論文集》(北京九州出版社) |
Abstract
- 台灣脫離日本五十年的殖民統治(1895-1945)後,經濟落後,財政匱乏,同時面對著種種政治、社會問題,百事待興。國民黨於1949年遷台後,以政治、國防與外交建設為重,高等教育的發展明顯不足。由1949-1953年期間,台灣只維持抗戰勝利後的四所大專院校,因此從1945-1953年間的台灣高等教育已有九年沒有增長。台灣基督教在日治時期久經「皇民化運動」的逼迫,於戰後重新進入蓬勃發展的階段。同時因應二十世紀五十年代,中國大陸進行高等院校調整,基督教大學被迫結束,不少教會辦學資源轉移至台灣。
興辦教育是基督教來華傳道的重要間接方法,在此政治、經濟、社會的情勢下,光復後在台成立的基督教高等院校,計有三所,分別是在蘇州創辦的東吳大學於1954年在台北復校,於1955年在台中成立的東海大學和台灣桃園縣的中原理工學院(1980年改制為中原大學),正好滿足當時社會對教育的需求,對於人才培訓貢獻顯著,相關研究為中國基督教史研究學者所關注。
其中以東海大學的創辦極具特色,該校成為五十年代中國大陸進行高等院校調整後,第一所在台創辦的基督教高等院校,延續了中國基督教大學在華的教育事業。其辦學本著基督教精神,以育才為目標,對於培育本土精英,貢獻重大。近年相關著述,以《東海大學校史》為首,記述創校經過(1952-1955)、開創時期(1955-1957)、成長時期(1957-1966)、爭議時期(1966-1972)、轉型時期(1972-1978)、擴展時期(1978-1980)等重要歷史事跡,進行回顧與展望。其後,周聯華等著《基督教大學的角色與任務:東海大學校慶四十週年記念文集》,由校牧室把東海基督徒學生所編《葡萄園》雜誌中,探討該校的本質、理想與目標等相關文章集結成書,提出反省與檢討。
然而閩台兩省接近,交通頻繁,福建於台灣光復前後已給予不少的支援。東海大學在籌備與創校(1951-1955)期間,即與十三所中國基督教大學之一的福建協和大學有密切關係,尚未被充分注意。本文就此進行研究,討論當時美國基督教高等教育的辦學資源,由中國大陸轉移至台灣的情況,以及福建協和大學對該校創辦的影響,特別關注辨學經費和人事安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