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esearch Database

The Hang Seng University of Hong Kong

 Back 


Author : 潘啟聰
Category : Journal Article
Department : Social Science
Year / Month : 2015
Source : 《鵝湖月刊 》,476期,頁21-30。

Abstract

    本文以心理學的角度剖析杜甫在泰州時所作的詠物詩,探討其寫作時的心理狀態。乾元二年是杜甫一生中最艱苦的時期,由七月棄官赴泰州到十二月離同谷入屬,杜甫共創作了一百一十七首詩歌。論者多講這些詩歌中充滿了「沉鬱孤寂」、「悲劇美學氣息」、「懼禍心理」、「失望情緒」等心態。愚音認為這些說法皆未能全面了解詩人約心態。以我國本土、文化為徑為基礎,筆者將參考儒家的理論,以之分析杜甫在寓秦時所作的詠物詩,並由詩歌中的用字和內含意象指出深受儒家文化薰陶的詩人在詩歌中表現花了其對生活的積極態度。筆者本文的目的是借杜甫的分析作為引子,嘗試應用本土化文藝心經學徑為對中國的文藝作品進行心經分析。從而指出,文藝心理學的本土化是有著極大需要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