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esearch Database

The Hang Seng University of Hong Kong

 Back 


Author : 潘啟聰
Category : Conference Paper
Department : Social Science
Year / Month : 2016
Source : 烏托邦與人文學術系列活動:烏托邦面面觀工作坊

Abstract

    查現存有關烏托邦文學創作的研究,不少均從較為宏觀的角度進行探討。有學者在分析《烏托邦》寫作背景時,指出「歐洲的文藝復興」(張隆溪,1999)及「資本主義思想的誕生,資本主義生產方式的出現」(劉欣,2007)使得《烏托邦》一書面世。有學者指中國文學中的「烏托邦」理想都在「表明著中國的先民們對於理想社會和美好家園的憧憬與渴望」(孟二冬,2005);有學者指近代晚清政治小說有關新中國的烏托邦想像時,就指「此類小說敘事上多用幻想手法,凝聚著強烈的理想主義和民族國家意識,一掃老大帝國的疲態與暮氣,一展少年中國之生機與活力,體現出開創時代新貌的激情和氣慨」(宋師亮,2010) ;亦有學者指出「梁啟超等人的新小說創作的目的就是要建立一個新的、不受外人欺侮的、自立自強的民族國家」 (王曉崗,2011)。前賢之說大都指出了時代背景影響如何著創作,在解釋烏托邦寫作極具參考價值。然而,回顧前賢諸說,他們的論述較少顧及作家的主體性而有推論過簡之嫌。現存主流的論述大多是持「有某種時代背景有某種寫作特徵」的邏輯。這種的推論是漠視了「作家的主體性」這一環,較完備的論述應該顧及「有某種時代背景對作家有某種影響出現某種寫作特徵」三者之關係。本文旨在探討這被漠視了的一環。到底摩爾的生活經歷有沒有影響著他撰寫《烏托邦》呢?到底晚清的時局對當時的作家有甚麼影響,以致他們的烏托邦寫作出現了一些共同特徵呢?若把摩爾與梁啟超等人以及其作品作出比較,吾人能否更深入了解作家與作品之間的關係呢?本文將會以馬斯洛的人類動機理論對摩爾和梁啟超等人及其時代背景作出分析,再從中解釋他們作品之間呈現的差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