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uthor : | 梁慕靈 |
---|---|
Category : | Journal Article |
Department : | Chinese |
Year / Month : | 2009 |
Source : | 《中央大學人文學報》(National Central University Journal of Humanities)第39期(2009年7月),頁99-152。 |
Abstract
- 本文以記憶為題,探討在張愛玲整個的小說創作生涯中,具有傳承經驗作用的「講故事」敘述模式的衰亡過程,以及這種模式衰落以後,張愛玲的小說如何轉化成「小說」模式的經過,從而思考當中記憶與歷史的關係。本文以張愛玲不同階段的小說特色為研究脈絡,希望在時間及空間這兩個要素以外,發掘另一個劃分張愛玲各個小說創作時期的判斷點;同時,在經過本文關於小說內部風格轉變的研究以後,反過來亦能佐證相關的分期研究。
本文首先以張愛玲的早期小說為重心,梳理出由〈第一爐香〉到〈紅玫瑰與白玫瑰〉中記憶的突然轉化,以及「講故事的人」由主導故事的位置逐漸退隱的情況,印證著本雅明所言「講故事」傳統的消散標誌著現代人「經驗」衰亡的狀況。本文接著討論張愛玲的中期小說,分析由《十八春》到《赤地之戀》「記憶」的轉變情況,特別是《十八春》與《小艾》作為無產階級文學實驗,與《秧歌》「平淡而近自然」的美學特色的關係。最後本文將引用本雅明有關普魯斯特的「非意願記憶」與「意願記憶」的論述,觀察張愛玲晚期小說中表現的「震驚」,以此突顯出張愛玲這一階段的小說創作在風格上的強烈轉變與記憶的密切關係。
Related Publication
- 從「講故事」到「小說」──論張愛玲小說中的記憶轉化(From ‘Storytelling’ to ‘Novel’: an examination of memory transformation in Zhang Ailing’s novels)
- 他者‧認同‧記憶──論張愛玲的香港書寫(The Other, Identification, and Memory: A Discussion on Eileen Chang’s Writings about Hong Kong)
- 「反媚俗」:論張愛玲電影劇作對通俗劇模式的超越(“Anti-Kitsch”: Discussion on How Zhang Ailing’s Movie Scripts Transcend the Patterns of Melodrama)
- 從《沉淪》看郁達夫的個體及國家意識
- 想像中國的另一種方法:論劉吶鷗、穆時英和張愛玲小說的「視覺性」(An Alternative Imagination of China: A Study of ‘Visuality’ in Liu Na'ou, Mu Shiying and Eileen Chang’s Fiction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