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esearch Database

The Hang Seng University of Hong Kong

 Back 


Author : 梁慕靈
Category : Journal Article
Department : Chinese
Year / Month : 2011
Source : 《中國現代文學半年刊》(Modern Chinese Literature)第19期(2011年7月),頁47-75。

Abstract

    早期香港文學中的香港形象並不是由本土作家所建立,而是由南來作家塑造出「他者」的形象。然而隨著香港本土意識的興起,這些作家對香港的想像有沒有轉變?他們在各個階段的香港書寫為今日的香港文學帶來怎樣的記憶和遺產?本文以張愛玲的香港書寫為例,討論非本土的作家筆下如何觀察和想像香港。通過梳理這些早期「文學香港」的印象,本文冀能提供後回歸時期香港文學的發展參照,透過整理前人在香港書寫方面的工作,了解香港文學的歷史和記憶。
    張愛玲跟香港甚具淵源,她的很多作品都跟香港有密切關係。在1943-1952年期間,張愛玲主要以「殖民者凝視」的方法在小說中想像香港。她筆下的香港往往具有殖民主義文學那種東方主義的書寫特徵。然而她卻能以「上海人的眼光」和「洋人看京戲」的態度對這種東方主義的形象作出反思。到1955年以後,張愛玲轉而以電影劇作表現香港「倫常」的一面。迥異於早期的書寫,她的多部電影劇作都把香港由充滿異國情調轉變成平淡樸實的倫理面貌。在這一時期的小說和散文中,張愛玲書寫香港的方法有更大轉變,由「傳奇」的敘事轉變成以「非意願記憶」來回憶香港,反映出她在這一時期的流亡心理。在〈重訪邊城〉這篇散文中,張愛玲更表現出以往不曾流露的香港之情,當中表達了她對香港倫理和殖民記憶的重視。本文認為,透過探討張愛玲對香港書寫的轉變,可以讓我們更為了解,在強調香港文學的「身份意識」和「家國歸屬」之外,倫理和殖民記憶對香港書寫的重要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