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uthor : | 梁慕靈 |
---|---|
Category : | Journal Article |
Department : | Chinese |
Year / Month : | 2013 |
Source : | 國立政治大學中文系主編,《政大中文學報》(National Cheung Chi University Chinese Journal) 第19期,頁219-260。 |
Abstract
- 小說作為現代中國人想像、敘述「中國」的開端,由梁啟超提倡「新小說」起,經歷了過百年的變化。不論在形式或內容上,小說的種種改變均與現代中國社會各方面的變化息息相關。王德威在1993年提出關注「想像中國」的議題,思考國人怎樣通過小說這種敘事模式去想像中國的過去、現在與未來。本文以「視覺性」的角度,審視小說另一種想像中國的方法,目的在於重現當時在殖民地台灣和半殖民地上海中成長的新一代作家,他們「想像中國」的「新」角度。本文重點分析劉吶鷗、穆時英和張愛玲的小說,觀察這些小說怎樣以「視覺」的方式來想像中國,這種方式又如何反映和形塑中國的現代經驗。
中國三○年代興起於上海的新感覺派,當中劉吶鷗和穆時英的小說具有強烈的視覺化表述特徵。究其來源,這種小說表述模式並不是完全由中國本土文化場域所孕育,而是由劉吶鷗這位台灣人經過迂迴的路線引入。這種新的小說表述模式帶來了新的想像方法,原因在於它是經由帝國主義、殖民主義到本土化的複雜過程而生成。那麼,是經由怎樣的路徑,配合怎樣的政治和文化的刺激和制約,使劉吶鷗的視覺化小說會在三○年代登陸到半殖民地上海租界?這一種小說又有怎樣複雜的歷史面貌?本文首先探討日治時期臺灣作家劉吶鷗在臺灣和日本的文學經歷,討論他把「殖民者凝視」這種新的「想像中國」的方法引入中國的開創性。接著,本文討論穆時英和張愛玲怎樣改造和「模擬」「殖民者凝視」,表現出新一代對「現代」中國的想像。穆時英運用小說視覺化表述表現三○年代上海貧富懸殊的半殖民地處境,張愛玲則以這種方法對傳統和現代中國作出觀察和反思,並且反過來對殖民者作出「凝視」,質疑了這種觀看背後的權力構成。本文認為劉吶鷗、穆時英和張愛玲三位作家的「模擬」策略由於時代和位置的不同而顯出差異,但是這種「模擬」並不是純粹的複製,而是一種再創造,顯示的是有別於主流的「另一種」想像中國的方法。
Related Publication
- 從「講故事」到「小說」──論張愛玲小說中的記憶轉化(From ‘Storytelling’ to ‘Novel’: an examination of memory transformation in Zhang Ailing’s novels)
- 他者‧認同‧記憶──論張愛玲的香港書寫(The Other, Identification, and Memory: A Discussion on Eileen Chang’s Writings about Hong Kong)
- 「反媚俗」:論張愛玲電影劇作對通俗劇模式的超越(“Anti-Kitsch”: Discussion on How Zhang Ailing’s Movie Scripts Transcend the Patterns of Melodrama)
- 想像中國的另一種方法:論劉吶鷗、穆時英和張愛玲小說的「視覺性」(An Alternative Imagination of China: A Study of ‘Visuality’ in Liu Na'ou, Mu Shiying and Eileen Chang’s Fictions)
- 別求新聲於視覺:論劉吶鷗、穆時英和張愛玲小說的「電影視覺化表述」(Use of Vision as an Innovative Approach: A Discussion on “Visual Expression” in the Novels of Liu Na'ou, Mu Shiying and Eileen Cha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