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esearch Database

The Hang Seng University of Hong Kong

 Back 


Author : 梁慕靈
Category : Journal Article
Department : Chinese
Year / Month : 2012
Source : 《中央大學人文學報》(National Central University Journal of Humanities)第50期(2012年4月),頁73-130。

Abstract

    本文討論了劉吶鷗、穆時英和張愛玲的小說怎樣以「電影視覺化表述」去想像他們心目中的「現代中國」。過往研究劉吶鷗和穆時英的小說,多強調他們跟日本新感覺派小說和法國保爾‧穆杭小說的關係。本文則認為,劉吶鷗和穆時英在引入並改寫這些外來文學資源以外,亦加入了電影的視覺表述方法,創造出適用於本土的文學表現方法。劉吶鷗對電影的視覺本質十分重視,他的貢獻在於提升攝影機視覺的地位,並且運用到小說的表述模式之中。穆時英繼承了這種電影視覺的表述方法,一方面加強了對蒙太奇的運用,一方面又採用了古典好萊塢電影的敘述特徵,用以表現上海社會貧富不均的生活情況,使「電影視覺化表述」更具本土的特色。接著到張愛玲的出現,她對傳統中國小說和鴛鴦蝴蝶派的熟悉,使她能夠把「電影視覺化表述」跟小說的陳述模式調和。她利用漢語語法可以省略某些句子的主語,以及無須變換時態、語態的特徵,在小說中自由地把人物的視覺轉換成敘述者的視覺,由此就可以自由滲入敘述者的意識。透過這種方法,她可以自由靈活地加入敘述者的看法和反思,對「電影視覺化表述」進行補充和評價。本文接著分析了劉吶鷗和穆時英在文學場域中的位置,特別是他們這種「視覺化表述」怎樣被認為跟帝國主義和殖民主義有密切關係。這些都顯示劉吶鷗和穆時英心目中的「現代中國」想像,並未能在場域中完全得到其他勢力的接納。張愛玲調和的做法則滿足了戰爭時期對小說「視覺化表述」和現實主義陳述模式之間調和的需要:一方面以「視覺化表述」表現中國的現代想像,一方面又對這種想像進行省思和啟示。